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役潮” 一江企以绿色低碳理念布局新赛道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役潮”,一江企以绿色低碳理念布局新赛道——
“退役”电池在江门的“重生之路”
□江门日报记者 梁佳欣 赵可义
提起金属冶炼、化工等词语,许多人脑海中都会将其与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等关联起来。然而在我市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内,一家专门从事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企业却能将这些工艺低害化、无害化,并且在生产各环节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为我市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中的“关键拼图”,3年前从深圳引入,总投资3亿元建设的江门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创睿能”)于今年初正式投产,预计可年处理各类“退役”锂离子电池1万吨,年产值约9亿元。
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调研该企业时指出,恒创睿能要发挥电池回收等技术优势,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携手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低碳发展样板,为全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贡献。
废旧电池如何“变废为宝”?绿色低碳如何实现?行业未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电池原材料价格飙升造就产业新贵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汽车电池的用量也“水涨船高”。
“在这个行业里,锂、钴、镍、锰等关键金属原材料是刚需,其来源一是传统的矿石开采冶炼,二就是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恒创睿能创始人陈志鹏表示,相比开采矿石,从废旧电池中提取金属原材料,不仅能通过循环利用方式减少资源浪费,解决电池未经科学处理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且相比开采矿石生产电池原材料的过程还可每吨降低77%左右的碳排放,无论“经济账”还是“环保账”,“变废为宝”的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优势都更明显。
早在美国留学时,陈志鹏就接触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并在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有投资经验。回国后,他在深圳目睹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便组建起一支同样看好行业前景、专业过硬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团队,于2017年开始了创业之路。
“根据国家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要面临‘退役’、被强制回收。目前国内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备的电池已进入‘退役’期,且可预见每年‘退役’电池数量都将大幅增长。”陈志鹏说,为了抢抓市场“井喷”前的机遇期,企业在深圳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并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1年在惠州、江门、赣州布局建设生产基地。
其中,惠州基地主要对“退役”电池进行梯次利用,开发梯次电池产品应用于大型储能、通信基站、ETC备用电池等场景;江门基地则对于不能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再生利用,通过分解处理技术提取电池中有价值的金属原材料,向上游企业供应,从而实现“退役”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材料再生供给的循环“生态圈”。
独到的战略眼光给企业带来了丰厚回报。“这两年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目前每吨价格达到48万元左右,比2019年落地江门时增长超过10倍。”陈志鹏表示,凭借与大型交通集团、国际知名企业在电池回收、材料供给两端的定向合作,企业迎来高速发展,2021年营收已突破10亿元大关。随着今年江门基地(分两期建设)投产,恒创睿能电池回收能力将跃升至4万吨/年,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成为广东省最具规模的新能源电池回收企业。
生产环节低碳环保安全
走进恒创睿能偌大的电池再生利用车间,一台台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有序运作。从惠州基地运来的废正极材料将在此经过湿法冶炼流程,分解成硫酸镍、硫酸钴、碳酸锂等原材料供应上游企业,重新应用于新能源领域。
“湿法冶炼是目前主流的工艺,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技术,跳过萃取环节,使得能耗、成本更低,整个流程更短、更清洁无害。依靠公司现有工艺,材料回收率可达98%以上。”陈志鹏深知,企业长期发展不能仅凭原材料涨价一时助阵,更需要核心技术和工艺作为支撑。
为此,企业近年来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围绕江门基地电池再生利用环节组建技术团队,目前已在梯次利用、智能化处置、新材料再生三大板块拥有专利共计40余项,并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26篇相关研究论文,获得了工信部“双白名单”(再生利用、梯次利用)企业资质,也是目前省内仅有的两家企业之一。
除了在产品生产环节追求无害化,做到不产废、不浪费,恒创睿能还积极践行低碳、安全理念,如全面采用电动叉车替换燃油叉车,在厂房楼顶将建光伏发电项目等。在企业监控中心内,记者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实时看到全厂区各个角落的情况,且该系统集合了温度感应、气体检测等功能,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报警。
一家高速成长的企业,在扩张阶段为何要将资金不计成本地投入到环保、安全中去?
陈志鹏坦言,化工行业、回收行业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都是相对低端的产业,少有资本、人才流入,但“双碳”时代的到来让行业迎来了转折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巨大需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让产业链上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众多“玩家”都急于分一杯羹。在他看来,未来政策端、行业端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大潮退去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拥有技术优势,更加安全、环保、低碳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
“双碳”背景下深江合作未来可期
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更是绿色循环经济大版图的重要一块。
在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动力电池回收行动是11个重点工程之一。江门是广东省新能源电池核心原材料主要生产基地,集聚了优美科、科恒、芳源等知名骨干企业,恒创睿能则是将产业链上下游两端联通,形成产业闭环的“关键拼图”。
陈志鹏表示,企业之所以选择江门,除了考虑到政策、地价、区位等因素外,更被江门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园区的长远布局和发展决心所打动。“我们签约时这里只是一片荒地,如今已变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园区了,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深江合作,恒创睿能所在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东组团正是主攻深江合作的“排头兵”,正着力探索建设深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供范例。陈志鹏认为,深圳的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江门在吸引产业落地方面有独特优势。于企业而言,恒创睿能将充分发挥深、江两地优势,在深圳做好研发、信息决策和资本化运作,在江门则与本土新能源电池企业、产业链实现联动发展、协同创新,用好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优势。
今年初,同样来自深圳,计划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项目落地,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业内的优势。“一个产业很可能会改变一座城市。”陈志鹏说,很多人是因为宁德时代的出现,才认识福建宁德这座城市。未来,新能源电池产业也很有希望成为江门新的城市名片,吸引人才、资本纷至沓来。在这之前,江门要继续为企业发展培育丰沃的土壤。
交谈中,陈志鹏对江门双碳实验室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认为,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未来无论是政府招商引资还是企业转型、寻求合作伙伴,碳排放都是重要的约束性指标。江门双碳实验室若能承担开发低碳技术、开展实验并出具有官方背书性质的证明、参与国家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等功能,对本土企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帮助。比如,双碳实验室对新能源电池回收环节降碳量进行测算,并能获得行业认可,这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低碳发展大有裨益。“我们非常期待有机会能与江门双碳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全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陈志鹏说。